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渔光曲》拍摄记忆
1933年9月,导演蔡楚生率三十多人的摄制组前往浙江象山石浦渔村,包括主演王人美、韩兰根以及配乐人员聂耳等。他们原本计划准备工作一个多星期,却因阴雨天气被困,在当地逗留了一个多月。剧组人员住在金山、浦江两旅社,每日早出晚归,到东门岛、火炉头等渔民茅棚区体验生活
1933年9月,导演蔡楚生率三十多人的摄制组前往浙江象山石浦渔村,包括主演王人美、韩兰根以及配乐人员聂耳等。他们原本计划准备工作一个多星期,却因阴雨天气被困,在当地逗留了一个多月。剧组人员住在金山、浦江两旅社,每日早出晚归,到东门岛、火炉头等渔民茅棚区体验生活
在旧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一部影片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它一经放映便成为当时最叫好、最卖座的影片,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热情也不减当年。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如何拍摄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灵感来源于导演蔡楚生在抗战时期的个人经历。他在逃难途中,亲眼见证了难民的悲惨遭遇,到重庆后又目睹了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于是决心创作影片来揭露旧中国上层社会的黑暗。为积累素材,他不顾贫困与疾病,四处寻访逃难群众,经过两年多创作完成剧本。
1954年,董存瑞的事迹要被拍成电影时,因担心完美英雄形象会使故事单调,艺术表演者们不敢接手,导演郭维则接下了这个任务。他看中了与董存瑞一样15岁参军,且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的张良,认为其年龄、身形和那股“嘎劲”很像董存瑞,便选定其饰演主角。
1941年12月至翌年春,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领导下,香港、广东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秘密营救日军占领香港时被困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其他人士共800余人。电影导演蔡楚生就是被营救的文化名人之一。
向老片致敬,素来是上海电影节的一个传统。经典复映,对于上海这座电影之都而言,更像是打开自己的旧影集。还原胶片颗粒,重温黄金年代;目送光影流转,感慨戏梦人生。怀旧,是上海电影节独有的一份情愫。
本片分《八年离乱》《天亮前后》上下两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一对普通夫妻的悲欢离合,展现战乱年代的动荡社会与复杂人性。电影大师蔡楚生与郑君里强强联合,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交叉对比的手法呈现家国同构的史诗故事。影片汇聚了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一众实力派
《新女性》讲述知识女性韦明在挣扎中寻求独立与尊严的故事。影片改编自女作家胡也频的真实经历,聚焦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与抗争。阮玲玉在片中的表演真实、令人动容,而她在影片上映后不久的自杀,更使影片具有沉重的历史意义。《新女性》不仅是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的先声,也标志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原名蔡通,字茂楚,祖籍广东潮阳(今属汕头市),1906年1月12日在上海出生。著名电影艺术家,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是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
《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笔触勾勒出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与人性沉浮。这部由蔡楚生、郑君里联合执导,白杨、陶金等实力派演员联袂演绎的经典之作,于1947年一经上映便引发轰动,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中的一支指路标”。
1948年1月14日,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朱今明摄影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创造了卖座的最高纪录,连映3个月后,观众达712874人次。